近期,美國國債市場表現(xiàn)出與以往避險邏輯截然不同的走勢。4月4日至11日,10年期和30年期美債收益率分別上行38.33和38.66個基點。
分析人士表示,本輪美債收益率上行不僅受到通脹預期上升與政策不確定性影響,更與高杠桿“基差交易”踩踏、市場流動性壓力顯現(xiàn)密切相關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債當前正面臨結構性壓力,既要承受地緣風險與財政博弈,又要在通脹與流動性之間取得平衡。隨著經(jīng)濟預期波動和政策分歧加劇,全球對美債的信任度也在悄然重估。
誰在拋售?
近期,全球資本市場因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引發(fā)避險情緒升溫,但作為傳統(tǒng)避險資產(chǎn)的美債卻未能獲得支撐,反而出現(xiàn)價格下跌、收益率大幅上行的情況。
本輪美債收益率上行始于市場對美國政府可能再度加征關稅的擔憂。當?shù)貢r間4月2日,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宣布對貿易伙伴征收所謂的“對等關稅”措施,引發(fā)市場對中長期通脹預期的重新定價。在此背景下,投資者紛紛調高對未來利率路徑的預期,拋售中長期國債,推動美債收益率快速攀升。
密歇根大學最新的通脹預期顯示,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脹預期飆升至6.7%,為1981年11月以來最高,遠高于3月的5%;對五年期通脹的預期上升至4.4%,較3月增加0.3個百分點,是自1991年6月以來的最高值。
不過,通脹預期似乎不能解釋如此大幅度的美債收益率上行。招商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偉表示,美國公布“對等關稅”后,市場認為美國經(jīng)濟衰退的概率提升,而且美國股市下行,按照傳統(tǒng)邏輯,美國長端國債收益率存在下行壓力。衰退會導致美債收益率下行,通脹會使美債收益率上行,這使得美國短端國債收益率難以下行,而長端國債收益率受未來經(jīng)濟預期影響,大幅上行壓力應該可控,但目前上行遠超預期。
也有市場觀點認為,近期美債價格下跌與海外資金拋售有關,尤其是部分外國投資者的大規(guī)模減持加劇了收益率上行壓力。但多數(shù)分析人士認為,目前尚無關鍵性證據(jù)表明外資拋售是美債大跌的主因。
興證宏觀研究部門則認為,由于難以獲得實時交易數(shù)據(jù),市場嘗試通過收益率變動的時間節(jié)點來推測資金動向。分析人士注意到,本輪美債收益率的快速上行主要集中在兩個交易時段:一是4月7日和8日紐約市場開盤后,二是4月9日東京市場開盤后。由此判斷,本輪拋售壓力很可能主要來自美國本土投資者以及日本地區(qū)的資金。
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門則認為,從宏觀角度來看,一些新興市場央行為了穩(wěn)定本幣匯率,在美元走強壓力下適當減持美債、釋放美元流動性,屬于合理且可預期的操作。這類行為更多是出于本國政策考量,尚未對整體美債市場構成系統(tǒng)性沖擊。
作為全球最大、流動性最強的金融市場,美國國債市場每日交易規(guī)模接近9000億美元。按此體量計算,即便其他國家在一個月內減持500億美元美債,平均每天也僅涉及25億美元的拋售規(guī)模,幾乎不會對整體市場構成明顯沖擊。因此,近期美債收益率的大幅上行,難以單純歸因于外資減持。當前市場對于收益率飆升的具體成因尚無明確共識,但業(yè)內普遍認為,更可能的誘因來自美國本土資金層面的結構性調整。
遭遇強平
除基本面因素外,本輪美債收益率飆升亦受到技術性交易的影響。市場人士表示,部分大型機構此前采用所謂“基差交易”策略——即同時買入美債現(xiàn)券、做空國債期貨,試圖賺取到期價格收斂的利差。但在收益率快速上行的行情下,該策略出現(xiàn)大幅虧損,引發(fā)被動平倉。
一位資深市場人士解釋,基差交易就是當發(fā)現(xiàn)國債現(xiàn)券比期貨便宜,就買入現(xiàn)券,賣空期貨;等到交割日,兩者價格趨同,再同時賣出現(xiàn)券、買回期貨,賺這兩個價格的收斂差。通常這個差價不大,但華爾街對沖基金會加很多倍杠桿,靠“以小博大”穩(wěn)定套利,就像在市場里“搬磚”。
這個策略假設的是,現(xiàn)券和期貨之間的基差是短期的,不會長期擴大。但在流動性危機、供需失衡、政策預期突變等情況下,這個假設容易失效,從而引發(fā)劇烈波動甚至“踩踏”。
近期,由于美債現(xiàn)券價格大幅下跌,而期貨價格下行幅度相對有限,導致兩者之間的價差(即“基差”)反而擴大,套利邏輯失效。部分機構無法承受虧損壓力,被迫同時平掉現(xiàn)券和期貨頭寸,形成市場“雙殺”局面,加劇美債拋壓,放大了長端收益率的上行幅度。
“我們認為,美國債券市場投資機構普遍會加杠桿,而一旦債券收益率上升,債券價格下跌,就容易引發(fā)負反饋?;罱灰着c美債收益率上升之間會存在相互負反饋,這會在交易層面放大美債收益率的波動?!睆垈フf。
考驗更在后面
分析人士表示,此輪美債收益率大幅上行的背后,也是避險資金與風險資產(chǎn)同步遭遇流動性抽緊所致。在恐慌情緒下,投資者傾向于“賣什么都行,只為拿到現(xiàn)金”,所以出現(xiàn)美股、美債等核心資產(chǎn)齊跌的現(xiàn)象。
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劉璐認為,盡管流動性緊張已有顯現(xiàn),但與2020年相比,本輪沖擊的廣度和深度仍屬溫和。截至目前,聯(lián)邦基金市場運行平穩(wěn),美元拆借利率未出現(xiàn)大幅飆升,貨幣市場交易正常,整體流動性尚未傳導至金融系統(tǒng)核心層面。
回顧2020年3月,彼時美債市場流動性問題持續(xù)近十日,并最終觸發(fā)美聯(lián)儲緊急降息和重啟QE(量化寬松政策)。當前市場尚未達到這一極限程度,因此是否需要類似級別的政策干預仍需進一步觀察。
美債收益率的快速上行,正為美國政府帶來新的政策壓力。分析人士認為,關稅擔憂令市場避險情緒升溫,美債價格不漲反跌、收益率反而飆升,抬高了融資成本,削弱了政策效果。若這種情況持續(xù),或將加劇白宮內部對于關稅戰(zhàn)略的分歧與博弈。
美債市場當前的困境也是經(jīng)濟和市場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多位市場人士稱,債務積累、債券市場流動性下降、安全性擔憂、波動性上升等都考驗著美債市場的韌性。
一方面,美國政府近年來頻繁使用金融制裁工具,削弱了美債“絕對安全”的傳統(tǒng)認知;另一方面,地緣政治沖突和對盟友的不穩(wěn)定政策,正在動搖國際投資者對美元資產(chǎn)的信心。同時,美聯(lián)儲在通脹與流動性之間的政策掣肘加劇,美債的宏觀不確定性顯著上升。對于持有大量美債的國家而言,這既是風險敞口,也是一場對全球金融格局演變的提前應答。
(來源:上海證券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