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紙認證關涉消費信心及社會誠信

2023-11-23 09:43:34 來源:人民網 作者:吳迪

20231123094716943-97-33aca.jpg

“10萬種產品我們都能測”“無須寄送樣品”……據11月19日上海廣電看看新聞客戶端報道,在電商平臺購物時,消費者經常能看見商家曬出看似權威的認證報告,證明其產品符合相關質量標準。然而,記者調查發(fā)現,部分報告是在沒有經過實際檢測的情況下,從所謂的檢測機構花錢購買的,“330元就能買一份”。這種虛假認證、買賣認證報告不是個別現象。

權威認證是有關產品市場準入、獲取消費者信任的通行證。當不具備相應資質的企業(yè)和不符合有關質量水準的產品想要參與經濟活動,虛假認證就派上了用場,被用來蒙蔽監(jiān)管部門、電商平臺和交易對象,為不合格產品“開綠燈”。去年,國家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就曝光過包括“電商平臺店鋪假冒檢驗檢測機構資質提供虛假質檢報告”在內的一批虛假認證典型案例。上述新聞提示我們,從線下到線上,虛假認證正在不斷“攻城略地”。

具體來說,在資質認證方面,此前有認證機構被多次曝光為餐飲業(yè)者頒發(fā)“無須體檢”的健康證、為特種設備從業(yè)人員出具“無須考試”的上崗資質等。在質量檢測方面,一些認證機構為購買服務者出具虛假環(huán)評報告、出具摻假質量檢測報告用于工程驗收而被處罰的案例時有出現。令人擔憂的是,與不具備正規(guī)資質的認證機構一起作妖的,還有不少正規(guī)認證機構,一些小微企業(yè)商家為了降低成本,主動選擇正規(guī)或非正規(guī)認證機構以獲取虛假認證。

虛假認證猖獗,從監(jiān)管角度看,多數情況屬“不告不究”,即便有所處罰,力度也往往有限,無異于“罰酒三杯”。從平臺角度看,雖然平臺將質檢報告作為商品上架的前置要求,但往往“只有要求沒有檢查”,對認證報告的真實性缺少必要的甄別。從認證機構角度看,為了拉業(yè)務、創(chuàng)業(yè)績,降低檢驗標準和收費價格常常成為某些認證機構與商家的“合作密碼”。

虛假認證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視。于認證市場而言,容易形成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現象,加劇不正當競爭,甚至給正規(guī)認證機構乃至整個市場帶來信任危機。于消費者而言,當電商平臺充斥虛假認證的商品,“查來查去沒幾個真的”,必然降低消費者對電商平臺及商家的信任。于相關行業(yè)而言,以次充好、以假亂真的商品流入市場,質量堪憂的建設工程被通過驗收,虛假環(huán)評報告助紂為虐,打擊的將是相關行業(yè)的形象及未來發(fā)展。于社會誠信建設而言,虛假認證的滋生,會給誠信建設帶來一定程度的干擾。

針對各類認證的權威性、嚴肅性遭受挑戰(zhàn)的問題,近日,國家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和公安部部署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,重點打擊認證機構買證賣證、虛假認證,偽造冒用認證證書和檢驗檢測報告等違法行為,集中清理“當天出證/出報告”“不送樣檢測”等涉嫌虛假認證、虛假宣傳信息。與此同時,一些地方陸續(xù)發(fā)布典型案例,比如上海對知假買假的購買人、對不具備認證資質卻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構,已經作出罰款等行政處罰。

一紙認證關涉消費信心和社會誠信基礎。相關部門應借國家重拳整治亂象的東風,創(chuàng)新監(jiān)管方式,打通數據壁壘,升級識別打擊虛假認證行為的效率和能力,從源頭把好關。盡快堵上監(jiān)管漏洞,鏟除虛假認證生存的土壤,是我們的共同期待。

(來源:工人日報)

責任編輯:陳平

掃一掃分享本頁